双汇前身是1958年建设的漯河肉联厂,在河南十家肉联厂中排最后,仅有一条日产500头的屠宰生产线、3000吨冷库和一个炼油坊,一年有半年时间烟囱不冒烟。1984年,漯河肉联厂资产468万元,而累计亏损高达536万元,资不抵债,濒临倒闭。
伴随城市经济改革推进,1984年漯河肉联厂由省管下放到地方,自主经营、自负盈亏。漯河市政府对肉联厂施行承包制,民主选厂长。当年7月23日,万隆以全票当选厂长,从此带领企业踏上改革征程。
为维持生计,杀猪、宰鸡、宰牛、宰兔、宰乳猪,只要企业不停产,能做什么做什么。为解决停工待料的困境,率先提高2分钱收购生猪,打破一统天下的计划价格体制。通过系列变革,企业当年实现扭亏增盈8000元,让全厂800名职工看到了希望。
随后,双汇瞄准外贸市场,生产出口冻猪肉和牛肉,产品远销东南亚和原苏联市场。1984年—1990年,企业年销售收入从不足1000万元发展到1亿元,由亏损企业成为利税大户,成为全省、全国肉类工业改革典范。
但东欧巨变,苏联解体,企业外贸业务受阻,再次陷入经营困境。经过市场调查,双汇拿出全部家当——1200多万元,上马10条火腿肠生产线。 1992年2月10日,第一根双汇火腿肠问世。为抓住机遇,扩大规模,双汇每年以几十条生产线的速度进行扩张。1992年—2000年,双汇火腿肠年产销由不足1万吨发展到30多万吨,一举奠定中国肉类行业第一的地位。
进入新世纪,双汇加快肉制品扩张的同时,以冷鲜肉变革为突破口,2000年引进第一条现代化冷鲜肉生产线,率先把“冷链生产、冷链配送、冷链销售、连锁经营”模式引入国内,改变中国几千年卖肉没有品牌的历史。
为快速占领市场,把冷鲜肉推向全国,双汇制定“六大区域发展战略”,先后在全国18个省市建成30个现代化肉类加工基地。同时,配套建设包装材料、冷链物流、连锁商业等辅助产业,形成完善的供、产、运、销一体化大格局。
新世纪第二个十年,双汇响应国家号召,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,积极参与国际竞争。2013年,双汇国际(现更名万洲国际)以71亿美元收购美国Smithfield,创当时最大的中国企业赴美收购案,改变了世界猪肉行业格局。
收购后,万洲国际实行全球化经营,本土化管理。2014年万洲国际整合中美欧100多家企业在香港上市,2016年进入世界500强,2017年入选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,彰显全球化规模和竞争力。